专题资料:
大连理工大学
北京科技大学
专题制作:
国家材料环境腐蚀平台

联系我们

电话: 010-82387968
邮箱: shujushenqing@126.com
地址: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
邮编: 100083

首页 > 混凝土腐蚀专题 > 水泥混凝土腐蚀破坏实例

冻融破坏实例


    东北地区几个大中型水电站, 因混凝土冻融破坏而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建筑物的安全运行。丰满电站运行40多年, 由于冻融破坏而进行的较大规模坝面补修就有两次。该电站位于吉林省第二松花江中游,为高90.5米的混凝土重力坝, 混凝土总量193万立方米。大坝混凝土于1938年开始浇筑, 至1945年前浇筑173万立方,解放后续浇混凝土20.6万立方米。1942年开始蓄水,1943年陆续发电。


    自1950~1965年几次调查,发现大坝上下游面普遍产生冻融破坏, 并逐年发展。1950年对上游面246米高程以上部位进行调查时,冻融破坏面积约460平方米,到1965年累计破坏面积达到8838平方米,占调查面积的30%;其破坏深度大于10厘米的约3300平方米,最大破坏深度80~100厘米、挡水坝段下游面破坏面积约8300平方米,占调查面积的50%,一般破坏深度为20~40厘米。上游面溢流坝段破坏较为严重,部位大都在245~260米高程之间,且以250~260米的水位变化区为重。在距表面15厘米处的许多条带已松散呈铁锈色并成层状脱落, 形成大片疏松带;距表面15~40厘米范围,风化减弱。1963~1964年凿件混凝土抗压强度见表1.有40%的取样部位混凝土无法凿出和加工成型。1952年在上游面补修的压浆混凝土和溢流面真空混凝土至今比较完好。

 

21.JPG


    丰满水电站最冷月多年平均气温为-17℃, 一年内最低气温低于0℃为160天, 属于严寒地区。混凝土的冻融破坏除与冬季长短、冻融次数、气温高低等因素有关外, 还与混凝土的自身条件密切相关。


    (1)大坝上游面及挡水坝下游面普通混凝土。


    这部份混凝土是1940~1943年与1948~1952年分期浇筑的,到1950年与1959年调查时, 前者运行仅5~7年, 后者不到10年, 却有很大部分冻融破坏。从外表观察, 下游面比上游面破坏严重。混凝土配比资料如表3-9.1941年的混凝土浇筑强度过程线如图3-17,1949年各月混凝土抗压强度与水灰比见表3-10.通过表3-9、表3-10及混凝土冻融破坏速度表明, 这样的混凝土抗冻标号一般为50号左右。而实际上这两部分混凝土遭受的冻融次数都在200 次左右。丰满水电站的混凝土在施工中还存在以下问题:施工粗糙;水泥标号低,质量差;混凝土坍落度在10~12厘米以上,泌水离析, 混凝土不密实。由此证明, 水灰比大、标号低、质量差的混凝土不适于做水工建筑物的表层混凝土,不论是上游水位变化区或者挡水坝段的下游面均如此。过去对挡水坝段下游面无严格抗冻要求,事实表明,下游面混凝土的冻融破坏也是比较严重的。

 

22.JPG

23.JPG


    ( 2 ) 滋流面及护坦混凝土。


    滥流坝混凝土是1942年前浇筑的,于1952~1953年曾进行补修,挖除破坏的混凝土后浇筑一层真空作业加气握凝土,经过近30年的运行,情况基本完好,见图3-18.混凝土的试验资料见表3-11.但由于施工时采用真空作业, 表层混凝土水灰比实际为0.44~0.50,其抗冻标号可达D300~400左右。

 

24.JPG

 


  
  (3)大坝上游面真空加气压浆混凝土。


    1953年对大坝上游面245~250米高程采用了真空作业加气压浆混凝土补修, 现已运行近30年尚完整无损, 其表面平整,内部坚实。砂浆配比资料见表3-12.试验时水灰比为0.4~0.5 ,采用真空作业后水灰比降为0.33左右, 混凝土的抗冻标号可达400号以上。图3-19为冻融破坏的桥梁实例。

 

25.JPG


    某风机钢筋混凝土基础破坏实例


    某电厂有多台1.5MW风力发电机组, 塔筒高度70m.塔筒与基础采用预埋筒环连接,筒环的壁厚为28mm,筒环的直径为4200mm;法兰盘的中心直径也为4200mm,法兰盘的宽度为250mm.基础采用钢筋混凝土圆形板式扩展基础。下承台直径16m,上承台直径6m,基础剖面如图3-20所示。基础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5.

 

26.JPG


    风电机组的设计使用寿命一般为20年,但该工程投入使用不到3年,就有多台机组多次出现报警,经检查运行数据和现场观察,发现风机运行异常的现象(见图3-21)主要有:


    (1) 塔筒有较大的振动, 发电机组多次报警,机组已无法正常运营;


    (2) 塔筒与混凝土基础接触处基础表面混凝土开裂、破损明显(见图3-21a);


    (3) 塔筒壁与混凝土基础上表面接触处存在较多磨细的混凝土粉末(见图3-21b);


    (4) 筒壁与基础混凝土上表面处的防水条有破损。

 

27.JPG


    为查明事故原因,对出现事故的钢筋混凝土基础进行了详细的调查。调查中对破坏最严重的一个基础筒环周围的混凝土进行了解剖分析。调查检测表明,混凝土密实、浇筑质量较好,实测混凝土强度超过了设计要求,基础中的钢筋符合设计要求,基础与周围土体之间未发现裂缝、沉降、滑动等现象。拆除塔筒,用千斤顶顶预埋筒环法拉盘,发现筒环与混凝土基础之间的黏结力已完全丧失。基础顶面穿筒环的构造钢筋有多根断裂(见图3-21c)。实测表明,筒环与混凝土之间的最大位移已达30~40mm.混凝土与筒壁之间发生了明显的滑移破坏。而且由于反复的滑移运动, 筒环与其接触面的混凝土不断挤磨, 筒环与混凝土接触面处出现很多粉末。由于出现了较大的滑移, 塔筒变形及振动超过允许值, 致使机组不断报警而无法正常工作。凿开筒环周围的混凝土发现, 筒环下法拉上侧周围的混凝土被压碎(见图3-21d)。


    该风电场风机设计切入风速3.0m/s,额定风速14.0m/s,切出风速22.0m/s,安全风速(10min)37.5m/s,最大安全风速(3s)52.5m/s.该风电场在投入使用后,曾遭受超强台风的袭击。超强台风中心最大风力15级(48m/s),中心最低气压为94.5kPa,移动速度为30km/h左右。实测风电场的最大风速为39.88m/s.设计荷载标准值如表1所示,根据台风经过时风电场实测风速计算的极端荷载值如表3-13所示。

 

28.JPG


    为分析风机基础破坏的原因, 采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,对基础的受力进行了分析。分析中采用8节点实体单元-C3D8单元,单元长度选为200mm.为简化分析,在筒环顶面建立耦合,将塔筒传给筒环的荷载耦合于筒环顶面的中心点处,即图3-21筒环顶面的中心点。按照表1和表2的荷载数据将荷载施加于该点,计算不同荷载情况下基础应力及变形。

 

29.JPG


    有限元分析中,混凝土本构模型采用损伤塑性模型,该模型考虑了材料拉压性能的差异,可模拟损伤引起的不可恢复的材料退化,假定混凝土材料的破坏主要为拉裂和压碎。筒环、法兰盘与混凝土接触界面采用接触单元来模拟,罚因子采用0.3.基础与周围土体刚性连接,约束其三向位移及转角,不考虑土体的变形。


    分析计算结果见图3-23-图3-25.图3-22为在正常运行荷载作用下的Mises应力云图及变形图。在正常运行荷载作用下,基础的应力水平很低,只有法拉盘附近很小的区域存在明显的应力区,基础基本没有变形。由于基础处于偏心受力状态,一侧法拉盘上侧的应力较大,另一侧法兰盘下侧的应力较大,见图3-22所示法拉盘附近的应力区。

 

30.JPG


    图3-23为大风掉电荷载情况下混凝土基础的Mises应力云图及变形图。在大风掉电荷载作用下,筒环周围较大范围内都存在明显的应力区。筒环向上作用的一侧, 在基础顶面处也有明显的应力,混凝土基础表面靠近筒环附近的区域会发生破坏;基础混凝土与筒环之间有明显的滑移,塔筒周围的混凝土有明显的变形;由于筒环会反复受力, 基础表面靠近筒环周围的混凝土都会逐步发生破坏,混凝土与筒环之间也会反复滑移,筒环接触面处的混凝土被不断磨细而变成粉末。由于筒环与基础之间的防水密封条破坏,水会进入筒环壁与混凝土之间的基础面,使磨细的粉末更容易排除,筒环与混凝土之间的摩擦力会进一步减小。在向上受压一侧,法兰盘上侧较小的区域存在比较高的应力区。

 

31.JPG


    各种荷载情况下,有限元方法计算分析的法兰盘上侧的竖向压应力值如表3-15所示。从表可见,在正常运行荷载作用下,法兰盘上侧的压应力较小,而在其他情况下,混凝土的应力都较大。特别是在大风切出或在大风掉电时,混凝土基础的最大竖向压应力分别达到了26.84MPa和30.39MPa,如图3-24及图3-25所示。该混凝土基础的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5,棱柱体抗压强度标准值为23.4MPa.事故调查中钻芯取样混凝土强度等级基本达到了C40,其棱柱体抗压强度标准值为26.8MPa.

 

32.JPG


    按照混凝土局部受压计算理论, 筒环一侧给混凝土向下的竖向压力时,混凝土处于局部受压状态,不会发生破坏;而筒环一侧给混凝土向上的竖向压力作用时,不是处于局部受压状态,其强度没有受到周围混凝土的约束而提高,在台风极端荷载作用下,容易发生破坏。


    分析表明,向上的压应力超过了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标准值,而且筒环对混凝土的作用是反复的,混凝土实际处于重复荷载作用状态,其疲劳强度远小于轴心抗压强度,因此法兰盘上方的混凝土会发生破坏。破坏过程是,在较大的压应力作用下,首先出现受剪斜裂缝,然后压坏。一旦混凝土发生破坏,随荷载的反复作用,破坏会不断累积和发展,最后形成如图3-21 d)所示的斜向破坏区域。在这个区域混凝土全部压碎,筒环与混凝土之间的滑移也会不断增大。当滑移量超过筒环椭圆孔与构造钢筋之间的间隙时,构造钢筋就会受剪,发生剪断破坏。


    调查和有限元分析表明,该风电场基础的破坏过程为:在极端荷载作用下,筒环与基础之间的黏结力首先被破坏,塔筒产生的荷载通过筒环完全传给法兰盘附近的混凝土,在较大的压应力作用下,首先出现斜裂缝,然后被压碎,形成三角形的破坏区域;在正常运行情况下,破坏也会不断累积和发展,最终导致滑移不断增大,塔筒振动加速度增大,风机无法运行。


    在风电场机组基础设计中,一般不考虑筒环与基础的黏结力,但筒环与基础之间的黏结力可以减少法兰盘处的混凝土应力。增大筒环与基础之间的黏结力,法兰盘处的混凝土则不容易发生斜裂缝和疲劳破坏,筒环与混凝土之间也不会出现滑移。当法兰盘向下作用时,混凝土的受压承载能力计算符合局部受压计算原理;但当法兰盘向上给混凝土施加压力时,混凝土处于单向受压状态,不能按照局部受压计算混凝土的抗压承载能力。因此,在风机基础设计中,应按照单轴受压计算法兰盘上侧的承载能力,加强法兰盘和预埋筒环周围的构造处理措施,同时应增强筒环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,使其在极端情况下,真正起到安全赘余度的作用。


    在基础加固处理中,应采用灌浆等技术措施,修复筒环与混凝土之间的黏结力,同时使破碎的混凝土通过灌浆得到补强和加固。